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

美國《財富》雜誌:外國人在華“八項注意”

美國《財富》雜誌:外國人在華“八項注意”
http://chinanews.sina.com
2008年07月24日 04:39
鳳凰衛視
  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:每到一個新的國家,我們常常會在無意之中冒犯或傷害別人,輕則讓雙方感到尷尬,重則會讓生意泡湯。西方人去中國,最大的麻煩就是對東方文化的不理解。下列8種情況西方人特別應該注意:
  1.“我想”還是“我們想”
  在西方,個人利益至高無上;而在中國,群體利益高於一切。於是,中國人表達自己的願望常用“我們想”,而西方人習慣于說“我想”。
  2.“我是為了你好!”
 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,能說明中國人的群體思維。一位中國汽車供應商未徵求北美一名客戶的意見,就擅自更換了產品。客戶對此非常憤怒,而供應商卻不明就裡。在西方,凡涉及個人利益的決定,必須要經當事人同意,因為這是對個人權利和個人選擇的尊重。而中國人習慣群體思維,上司、父母可以替下屬或孩子做決定,而無需徵求意見。因為上司和父母堅信,“我是為了你好!”他們是在為了群體的最大利益著想。
  3.“你掙多少錢?”
  西方人比中國人更注重個人隱私。學生向老師打聽其他同學的成績,同事間互相打聽工資多少、婚姻狀況等,這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。到了中國,如果有人問任何私密問題,你一定不要感到驚訝。你若不願意說,可以簡單地一笑而過或改變話題。
  4.聽到最後,你才會聽明白!
  一位中國員工給外籍老闆打電話請假時,一般他會這麼說:“我兒子病了,今天不能上幼兒園。我想請個臨時保姆,可找不到。我也問了岳父母,可他們身體不舒服。現在,我恐怕別無選擇,只好待在悅a裡照看孩子了。我請一天假好嗎?”這就是中國人的特點:他們習慣于在談話的最後表明觀點,而西方人總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談話的開頭。所以,聽中國人說話,你一定要有耐心。
  5.感謝之時不說“謝謝”。
  在西方,即使受到別人非常小的恩惠,也要表示感謝。而在中國,在關係比較親密的時候(比如朋友和同事),如果對任何事情都說“謝謝”,那就會被看成是把自己主動疏離于群體之外。如果你聽不到中國人對你說“謝謝”,一定不要介意或氣惱。要知道,當中國人真的說“謝謝”時,那倒真的可能是一種疏遠了。
  6.“為什麼我還需要證據?”
  中國人的表述往往讓人覺得模棱兩可、模糊不清,因為他們不喜歡提供證據來証明自己。所以,中國人的學術文章往往缺少腳註;被控銷售含鉛玩具的供應商只會為自己喊冤,而不去提供對自己有利的證據。這一點,著實讓西方人感到頭疼。不過,當你要求中國同事為你提供證據(比如市場調查等)時,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張毫無表情的臉,千萬別感到意外。
  7.不會擁抱。
  當眾表達情感在西方很普遍,可在中國卻是禁忌──至少在成年人當中是如此,即使在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之間也不例外。如果你聽說有一個中國父親從未擁抱或親吻過他成年的孩子,不要大驚小怪。所以,把你熱烈的擁抱和飛吻留到(美國)國內再用吧。
  8.很少說“對不起”。
  在中國,當有人插隊和不小心撞到你時,你將很難聽到“對不起”或“抱歉”。美國人,請保持冷靜,這些事情在我們看來很粗魯,可按中國人的標準則能被完全接受。原因就在於,中國的人口實在太多了,這裡的人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找任何可能的捷徑,以更快獲得方便。
  在跨文化的交際中,要弄懂這些微妙的差異,當然不是一件簡單之事。到了中國,就要去適應中國文化,套用中國的一句俗話,就是要“入鄉隨俗”。   (來源:美國《財富》雜誌,作者:﹝美﹞Anne Fisher, 譯者:鄭衍文)
http://chinanews.sina.com/news/2008/0724/04392838580.html

沒有留言: